找到相关内容483篇,用时3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坛经》般若思想初探

    ”(第32页)由此可以看出,所谓“无”,一方面强调,并非不需要任何意念活动,更不要除绝正当意念活动的存在,因为这样人为地强制不让任何意念,其本身就是一种执著,也就是有了。《坛经》里说“若百物不思...之用。自性,虽即见闻觉知,不染万境,而常自在。”在惠能看来,所谓“无”,就是要求在六尘之中“不离不染”、“来去自由”,从而达到“常净自性”和“自在解脱”的境界。从这里我们也会发现,“无”思想所...

    郭应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3143464.html
  • 修行刻意

    能听心声能力。心会追忆,思念,回味,会动情感,情绪。 会,以需要为基础,依爱憎而策划,人向高处走嘛。会罗列所知,进行分析,比较,关联,筛选,取舍,归纳。按自己持有之观点,将事物重新排列组织,存在记忆中,等等。进而指令六根执行。 更高级的,是能觉知内心所之声色(通常只有黑白影像,模糊不定,没有七彩五色,因无三原色之原素)及意念的能力,觉知心心思,心内心外一切活动的能力。 如果善用心眼,对内...

    寂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3744208.html
  • 浅谈无无住无相

    以“三无”来概括了他的禅学思想,本文就对“三无”作一些探讨。   一、无   无念者于而不,这是说任心自而不妄念,也就是有正念而无妄念,经常保持正念不断,念念相续,这种心念,就是无,如...体,是真如之用,自性,虽即见闻觉知,但不染万境而常自在。”    由上文可知“无”并不等于没有或是什么心念都不,慧能大师指示我们后学不要老想着如何除掉妄想,这样不但得不到效果,而且是上加...

    悟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4549713.html
  • 论心外求法与心外相

    微密难见。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。所言妄者。谓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。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。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。所言心外相者。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境界现前故。知有内心及...为二?一者真,二者妄。所言真者,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,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,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。所言妄者,谓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,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,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1054718.html
  • 三细与六粗

    由惑造业,因业感报,三者辗转生,如恶义聚,此乃一切有情流转六道之根本原因。何谓惑?惑即无明。无明即是无所明了,亦即是不觉。〈大乘信论〉说:“所言不觉者,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,不觉心,而有其。... 业相。由于无明依真心觉体而,因无明故,不觉   心动而有其,名为业相。业有造作,动作之义,行相极微,即是生相无明也,唯佛能知。等觉后心断此最后一品无明,即入妙觉位矣。〈信论〉说:“一者无明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2158267.html
  • 读《六祖坛经》

    徒。子今所得,正是本文,可免国师所诃。然细详本文,亦身生灭心不生灭之义。如云:真如性自,非眼耳鼻舌能等,正是国师所诃之义。老僧曩者依此经心,玩味忘敦,得祖师善权之意。何者?祖师为怀让行思等密传心印,外为韦琚等道俗千余人说无相心地戒。故不可以一往谈真而逆俗,又不可一往顺俗而违真,故半随他意,半称自证。说真如,非眼耳能等语,要令道俗等先须返观身中见闻之性,了达真如,然后方见祖师身心一如之...

    钱 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0364268.html
  • 论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中的禅学思想

    慧品》中说:“无者无何事?念者念何物?无者无二相,无诸尘劳之心。念者念真如本性,真如即是之体,即是真如之用。真如自性,非眼耳鼻舌能,真如有性,所以,真如若无,眼耳色声当时很坏。”这现以...联想与自心相应,即是说常常能够默契自己的自性,以往束缚自己的某些障碍、问题能够自动地得到解决;或者说在自性作用中,能在一的变化中看到以往束缚自己的障碍、尘劳”的虚妄,这样,尘劳就不成为尘劳了。自性在...

    伍先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1565734.html
  • 正确认识佛教

    别人对你所做的事的赞扬或批评,是否会因为别人说风凉话心里就不高兴,别人说了好话就心里很舒服呢?做好本分事不等于就保持了平常心。平常心就是该做什么做什么,不动心,不。禅宗公案里有这样一个故事,有人问...妄想念头可能比你在这热闹的地方更多。禅宗讲你心净了,才能佛土净,心不净到哪都躲不掉。所以在这个花花世界里,如果你能做到对境不心、不、不着相,那你就自在了。(待续)  (注:本文据作者2006年...

    楼宇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34266980.html
  • 翰墨真如---禅学与书法创作之探讨

    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坏。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’、‘念者念真如本性,真如即是之体,即是真如之用。’  ‘真如自性,非眼耳鼻舌能,真如有性所以;真如若无,眼耳色声当时即坏。善知识,真如自性...而无;无住者,人之本性。”何谓“无”?“善知识!无者,无何事;念者,何物。无二相;无诸尘劳之心。真如本性,真如即是之体,即是真如之用。真如自性,非眼鼻舌能,真如有性,所以。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2557895.html
  • 禅宗的心灵之道

    无明、烦恼和种种罪过。   人自性的迷失在根本上表现为人的自心的迷失。这就是说,心灵蒙蔽了自身或者被蒙蔽。这是如何发生的?心迷在于,产生了意念。当然所谓的意念并不是意味着一般的意念或者是任何一种...误知。当人的心灵产生这三种邪念的时候,人的自性隐而不现了。   但心灵为何会产生迷失呢?这在于当心灵的时候,它的意向是指向外在事物的。一旦心灵为外在事物所规定,它就会失去其自身的本性。这也意味着自心...

    彭富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2158711.html